不仅是街头小贩,更是鲜活的“民间档案”

城市学家简·雅各布斯曾说:“街道及其人行道是一个城市主要的公共器官。”

而街头小贩正是这个“器官”上蕞具活力的细胞。他们或许微小,却以其独特的方式参与并记录了城市的历史,塑造了城市的性格。

以新加坡传统的路边理发师举例:

早期剃头匠多来自中国福建、广东、海南等地,凭“一把剃头刀”谋生。他们不仅在街头、骑楼提供理发修面服务,其摊位更是社区的“新闻站”,街坊在此闲聊交换信息,维系着朴素的社区网络。

二战期间,街边剃头匠们组织“星华理发公会”,在筹赈抗日活动中发动卖花、惩戒“汉奸”,甚至与舞女协会合作筹款。他们并非一直处在社会边缘,也在国家危难之际,成为民间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随城市化进程的推进,剃头匠的生存空间受到直接影响:

许多原本在店屋内的理发师因租金上涨,被迫迁至街边谋生;传统耗时长的“一条龙”服务(理发、剃须、修面、采耳)也面临现代快剪店的竞争,悄然消失…

如今,传统的街头小贩已屈指可数。他们及其经营模式,从过去的普遍寻常变为濒临消失的传统手艺,成为集体记忆的 “活遗产” 。

他们作为“社会变迁的见证者”,以其自身的存亡史,为城市高速发展的宏大叙事,提供了一个充满人情味、细节和温度的微观视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