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洋回忆录|牛车水洋服店里的移民史诗

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,许多中国人移民南下,其中不乏掌握裁缝技艺的广东(广府)人。

他们将中国的缝纫技艺带到新加坡,同时也开始接触和学习制作西式洋服的技艺,以满足当地西方殖民者、富裕商人和越来越多需要西装的本土居民的需求。

自此,洋服业在新加坡逐渐兴起,并以华人店家为主形成了聚集区。旧时牛车水的广合源街因洋服店林立,一度被称为“洋服店街”。
也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宝塔街(Pagoda Street)。

由于当时售卖的衣服较少,人们都到洋服店量身订做衣服。50年代是新加坡洋服业的黄金时代,单单是广合源街一条街的洋服店就多达20多家。

这些洋服店很多是家族经营模式,工作和生活不分家。裁缝的孩子们从小在店里长大,耳濡目染,长大后自然接手家族生意。

虽然自80年代成衣品牌兴起后,传统洋服店减少,但它作为华人下南洋谋生的行业之一,承载了早期移民的历史记忆、手工技艺的文化价值以及适应变化的奋斗精神。

附录:
德昌洋服(如图)作为新加坡早期洋服店中的一家佼佼者,通过牛车水原貌馆得以保存和展示。
该馆设于宝塔街,真实还原了1950年代洋服店及其楼上学徒、新客们拥挤的居住环境,将生活的细节还原得淋漓尽致,十分值得一看。